北桥以北,是颛桥。
北桥与颛桥相邻,且都枕着沪闵路。
北桥是有故事的北桥,
颛桥也是有故事的颛桥。
在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季,我们邀请了北外田园高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《鹤鸣颛溪》。 今天,你将听到的是《这些民居曾经也风光》。一起跟着声音,看看颛桥镇老街这些饱经风雨沧桑的民居,在诉说着怎样的往事……
点击收听朗读
说起颛桥镇老街民居,稍有特色而有点气派的也曾有十多幢,现尚存的不到七八幢。
原六磊塘神农桥往南百米的“豳(bīn)风里”,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,房主姓顾。房屋西洋建筑风格,坐东面西,大门很高、很气派,门楣方框里雕刻着大大的三个阳文隶书字——豳风里,据说是上海名中医秦伯未题写。院落南北二排,各五间,中有东西长方形大天井,南北有高大围墙。“豳风”二字出自《诗经》“豳风”一章,“豳”是古代地名,是周朝后稷的参孙公刘驻地,曾被誉为“荒原开发,人丁兴旺”之地。“豳风里”,曾开柴行、米行、轧花行。50年代中期,这里曾作血吸虫病治疗站。1959年,在修建新沪阂路时,“豳风里”大部分被拆除,剩下大门一间房,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上海县消防队用房。
“仁寿堂”,一座飞机型建筑,曾在“豳风里”南百米处,这是为纪念抗日烈士飞行员曹仁寿(颛桥人)而建。由颛桥名望倡议,民众捐款,于1948年建造。仁寿堂楹门柱子用石头砌成,两翼有四间小厅,大厅可容纳三四百人,大厅北端有一小型高台,可作集会主席台,也可在上演戏。20世纪60年代末,仁寿堂成了乡办厂的铸铁车间,90年代建轻轨五号线时被拆除,烈士衣冠冢现已重建于闵行区烈士陵园。
西街中段东杜家厅,坐北朝南,一井院落,天井用大方石铺成。据说杜姓人家,是颛桥最早的落户者之一。杜家大厅五开间,中间靠北墙,有狭长的戏台。出大厅后门是一片菜地。解放初此处曾作过颛桥区政府,50年代中后期,曾作过颛桥乡政府及颛桥镇文化站。现大厅屋架尚存,原貌不再。
颛桥老街
北街有“周仪隆”。周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,光绪年间扩建。宅院坐西面东,前后两套院,有正屋、厢房等大小房间数十间,均为木结构,上下两层。西偏房庭院中有袖珍小桥流水金鱼池,还有一棵百年的飘香金桂。周仪隆宅后有池塘,约二三百平方米。池塘南岸有一棵很高大的香椿树,大约是颛桥镇的唯一。
周家宅院
解放初五年,“周仪隆”曾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连队与营部。比邻的周家老宅西屋,二进深,曾有砖雕仪门(已毁),东屋一井四合院(尚存)。
西街周家宅院,也有说是何元兴宅院,建于清光绪年间。院落坐北朝南,三进建筑间隔两天井,第二排二楼的搁梁上装饰雕花木板,现存房20余间,现是秀龙居委所在地。2000年9月,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。
在南街原众安桥下西侧,有倪斌仕(坐堂中医)倪家大宅,坐西面东,面街五开间门面,一进深,正屋与东西两厢房都是二层楼房,长方形天井,正屋面是一排小屋(尚存)。
南街南段陈家住宅较有特色,由当时江苏省导淮委员会工程师陈守廉始建于1935年。院落坐东面西,临街三开间,呈四合院布局,二层楼房相通,俗称“走马楼”。陈宅前后三进,占地约700平方米。面街三开间,50年代中期曾用作中国人民银行颛桥营业所(尚存)。
西街中段沈家宅院,坐北朝南,面阔四开间,前后二埭楼房,中有天井,东西厢房也是二层,房屋高爽,现存完好。沈家曾经开咸肉庄。
西街西段杨家住宅,建于1933年前后,呈“一正两厢”三合院布局,似上海石库门式样,砖木结构,上下二层。上世纪50年代前期曾作过颛桥联合诊所。院落至今基本完整。
杨家宅院
西街末稍往北六十米处,有周仲华周家大宅院,坐北朝南,面阔有五开间,有两厢房,两偏房,一进深,东西长方形天井,约百二十平方米,客堂面阔四点二米,总计二十间房。
日前,区政协办公室、区教育局、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“发现闵行之美”系列丛书诵读活动,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、善读书、懂历史、爱家乡,合力推动“闵行情”读书活动落到实处。
第二季,我们邀请了北外田园高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《鹤鸣颛溪》。在《鹤鸣颛溪》里我们尽可能地收集、整理此地的风物、民俗和历史故事,同时也记录下一些曾经或现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,无论是文人雅士,还是车夫走卒,无论是过世的,还是健在的,他们是千千万万颛桥人的缩影。
6月1日起,第二季正式开启,每个工作日的21:30,我们不听不睡!
一起聆听闵行声音,发现闵行之美……
作者:周文铨
朗读:北外田园 高一(4)班 宋欣
编辑:汤婧娴
文字内容:明镜文化
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
特别提醒:
如果您不想错过“今日闵行”,记得“星标”,并多点“赞”和“在看”,这样,每天新文章推送,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:)
(点击图片查看)
原标题:《豳风里、周家宅、杜家厅......这些老街民居的故事你听过吗?丨闵行情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