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道是“纳征”,有些地区也叫做“下定”,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。礼书是记载礼物名称、数量的册页,聘书是双方缔结婚姻的正式文书。聘书和礼书都用红绿描金书贴制成 也叫“龙凤书贴”。
聘书上要载明男女双方的姓名,年庚八字,载明缔结这桩婚姻为男方之意愿,都有一定的程式。还有一些固定的吉祥话语,男方写:“素养壶范,久钦四德,千金一诺,光生蓬荜”。女方也有回帖,上面写“一枝幸附,三生契合,七襄愧极,九如庆祝”等吉祥的话语。
“纳征”的时间,约在婚礼举行前一个月,男方家请上两位女性亲戚,约同媒人,带着聘金、礼金和聘礼来到女家。
“纳征”是婚礼中重要的环节,十分隆重,有些地方会把“六礼”简化成“三礼”,但纳征是万万不能省略的。这是因为“纳征”中含有不可忽略的经济内容,通过纳征,男方要向女方致送具有实际意义的聘金。
晚清绍兴当时的习俗,是按女家姑娘的年纪为依据,一岁用老酒一坛,或者以稻谷计算,每岁一担稻谷,再以市价折合成银圆,这就是聘金的数量。
这一数字背后的逻辑是:女方把姑娘培养成人,从此这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却要为男方效力了,投入的是女方,而产出却给了男方,那么就该把此前投入的抚养费支付给女方。
聘金以外,还有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其他礼物,比如“发菜”谐音为“发财”,是必备的礼品,如猪肉一块当中起开,但皮必须连着,取其“一起双飞”的含义。每款礼物都是双数,取其“好事成双”之意。礼物都是在礼书上载明的。
女方家也需要回礼,除了礼物之外,同时要返回若干聘金,表示重郎不重财的意思。
第五道是“请期”。即男方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,并征求女家的同意。
第六道是“亲迎”,就是迎亲。身着礼服的新郎协同媒人、亲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。婚礼前一日,女方家把嫁妆送到男家。
看看古代结婚还是非常复杂的,其实,平常百姓家结婚有时会省略一些步骤。但是,大户人家比较注重这“三书六礼”。
对于彩礼,我认为“三书六礼”中的规定还是比较合理的,按此折算,其实也没有多少钱,不知道那些天价彩礼之说到底从何而来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